感謝內地的潛友 - denovo賜文,這篇有關Dr.Bill Stone的文章相當具有可看性,雖然全文尚未完成,想增廣見聞的你請不要錯過....
(為保持文章完整性,本分享文僅重排格式並轉為繁體版)
原文出處 -磨房潛水論壇: http://www.doyouhike.net/forum/deepblue/1035236,0,0,1.html
作者 : denovo
一直想寫一個關於CCR的系列,這是其中的第一篇。本來想寫好再貼上來,但作為一個嚴重拖延症患者始終沒有下筆,最後決定還是當成水一點點灌出來吧。。。
所以這將是一個連綿大坑,在講完Bill Stone的傳奇之後,我想說CCR的工作原理、發展歷史、品牌型號、安全資料……某CCR教練聽說民間傳聞每10台CCR死一個人之後哈哈大笑,答應我寫一篇關於CCR安全的文章,我也答應寫好後幫他翻譯成中文貼出來,敬請期待。
所以這將是一個連綿大坑,在講完Bill Stone的傳奇之後,我想說CCR的工作原理、發展歷史、品牌型號、安全資料……某CCR教練聽說民間傳聞每10台CCR死一個人之後哈哈大笑,答應我寫一篇關於CCR安全的文章,我也答應寫好後幫他翻譯成中文貼出來,敬請期待。
從洞穴、月球到休閒CCR —— Bill Stone的理想與現實
(被多次無授權轉載後的聲明:作者denovo,個人轉載請保留此版權聲明,媒體及商業用途請先聯繫denovo@gmail.com)
去年潛水市場上風頭最勁的新品,非Poseidon MKVI(以下簡稱MK6)莫屬。PADI和波塞冬聯合推出從零起步的休閒CCR課程,ADEX一個展會上四五家代理商氣勢恢巨集地展示MK6,其它幾款參展的CCR相比之下簡直是可憐巴巴地窩在角落裡,JJ-CCR的發明者Dave Thompson親自到場拆裝講解,也只有二十來個技術狂人去聽。
尤為諷刺的是,這一切並不是因為MK6的發明者更加牛逼,雖然這的確是事實。MK6的很多擁有者或許並未想過MK1到MK5都去了哪裡,也未曾聽到過Bill Stone和Richard Pyle的名字,更不會理解Bill Stone在訪談中一再強調“這只是一台休閒CCR”時是怎樣的心情。
其實我也不知道,我只想說,在Bill Stone推出MK5的時候,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CCR,在世界上最深的水下洞穴探索中使用;而十多年後推出的MK6,卻是一台只能下潛到40米的,休閒專用的機器。
我只想說,他的公司在被波塞冬買下之前,本來是叫做Cis-Lunar,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,他設計CCR的終極目標是奔向月球,最深的水下洞穴也不過是他的試驗場;他在全球最大科技講壇TED上那場霸氣十足的講座,名字就叫做“從洞穴到月球”,根本沒有帶休閒潛水玩兒的意思。
(小八卦插播:其實說被波塞冬買下並不精確。事實上,在2006年,一個來自瑞典的神秘公司DP Scandinavia AB先買下了Bill Stone的Cis-Lunar,然後又買下了波塞冬。消息輾轉傳出,群情洶湧。以下是某論壇上的一段對話:
“這公司把Cis Lunar買了又要買Poseidon!”
“他們想幹什麼?”
“一統天下,唯我獨尊,規定大家以後怎麼玩”
“開玩笑吧,難道他們有中國人投資?”
“一統天下?我以為這是GUE和DIR那幫人的念頭呢!”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所謂CCR,Closed-circuit rebreather,密閉迴圈呼吸器,其實原理上是個相當簡單的東西: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被過濾掉,再加入新鮮氧氣,迴圈呼吸。對了,就是宇航服裡也要用的那玩意兒。總歸是在沒有可呼吸空氣的環境裡,可以儘量減少攜帶氣體量,延長可呼吸時間就對了。
“這公司把Cis Lunar買了又要買Poseidon!”
“他們想幹什麼?”
“一統天下,唯我獨尊,規定大家以後怎麼玩”
“開玩笑吧,難道他們有中國人投資?”
“一統天下?我以為這是GUE和DIR那幫人的念頭呢!”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所謂CCR,Closed-circuit rebreather,密閉迴圈呼吸器,其實原理上是個相當簡單的東西: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被過濾掉,再加入新鮮氧氣,迴圈呼吸。對了,就是宇航服裡也要用的那玩意兒。總歸是在沒有可呼吸空氣的環境裡,可以儘量減少攜帶氣體量,延長可呼吸時間就對了。
CCR在潛水中可能的優勢,以及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有這些優勢,在本系列後面的帖子裡將會有詳細的討論,現在我只能說,它是很好很好的,但也是麻煩甚至危險的,買之前問問自己,你真的需要它麼?你願意付出足夠的時間精力,來換取那些優越性麼?
Bill Stone最開始做CCR,只是為了洞穴探索。許多大型洞穴系統的通道中間都被所謂的sump(求中文翻譯)打斷,需要潛水過這一段,才能發現新的通道。從洞穴入口到水邊經常需要在各種攀登,速降,爬行一兩天,在這種情況下,需要大量氣瓶的開放式SCUBA設備完全不實際,CCR幾乎是唯一的選擇。
在那個時候,CCR幾乎是海軍和NASA的專利。然而軍隊當時採用的都是純氧CCR,聽說過“氧中毒”這個詞的同學們應該知道,純氧一般情況下不能在超過深度六米的水中呼吸。
Bill Stone最開始做CCR,只是為了洞穴探索。許多大型洞穴系統的通道中間都被所謂的sump(求中文翻譯)打斷,需要潛水過這一段,才能發現新的通道。從洞穴入口到水邊經常需要在各種攀登,速降,爬行一兩天,在這種情況下,需要大量氣瓶的開放式SCUBA設備完全不實際,CCR幾乎是唯一的選擇。
在那個時候,CCR幾乎是海軍和NASA的專利。然而軍隊當時採用的都是純氧CCR,聽說過“氧中毒”這個詞的同學們應該知道,純氧一般情況下不能在超過深度六米的水中呼吸。
就算經過嚴格選拔的大兵哥們不是人,深過十米二十米也要開掛了。而Bill Stone面對的,是數十米甚至過百米的深度。同時,不論是海軍還是NASA的CCR都不具有足夠的冗餘度,而洞穴潛水,尤其是深入地下洞穴系統,遠離任何可能救援的潛水,需要有足夠的冗餘度,來保證安全和實用。那怎麼辦呢?
Bill Stone決定,自己做個比海軍和NASA都更牛逼的CCR。
在美國的時候,新移民總是熱衷於談論“美國精神”。自由?獨立?奮鬥?在我看來,Bill Stone這樣的人才體現出了“美國精神”:一個普通的工程師,能夠相信自己業餘在地下室裡鼓搗,會做出比軍隊與政府尖端研究機構更牛逼的產品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但真的做了出來,還有數項專利被NASA買下,現在也是NASA的顧問。
CCR的原理很簡單,結構說起來也很簡單:過濾劑,氣瓶,呼吸回路,控制電路,如此而已。這些年國外一直都有人在家自製CCR,然而作為平民CCR第一人,Bill Stone在當年所面對的困難是我們難以想像的。
他的解決辦法就是每天早晨5點起床,先去地下室幹活兒,然後才吃早餐上班;下班回來繼續一頭紮進地下室,如此數年,幾乎從不間斷。
當然,後果之一就是,後來他離婚了。當然,再後來他又有女朋友了。而且一個比一個年輕,一個比一個漂亮。不過,他是Bill Stone啊,他有多牛逼我還沒講完呢,照搬有風險,模仿需謹慎哦。
Bill Stone決定,自己做個比海軍和NASA都更牛逼的CCR。
在美國的時候,新移民總是熱衷於談論“美國精神”。自由?獨立?奮鬥?在我看來,Bill Stone這樣的人才體現出了“美國精神”:一個普通的工程師,能夠相信自己業餘在地下室裡鼓搗,會做出比軍隊與政府尖端研究機構更牛逼的產品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但真的做了出來,還有數項專利被NASA買下,現在也是NASA的顧問。
CCR的原理很簡單,結構說起來也很簡單:過濾劑,氣瓶,呼吸回路,控制電路,如此而已。這些年國外一直都有人在家自製CCR,然而作為平民CCR第一人,Bill Stone在當年所面對的困難是我們難以想像的。
他的解決辦法就是每天早晨5點起床,先去地下室幹活兒,然後才吃早餐上班;下班回來繼續一頭紮進地下室,如此數年,幾乎從不間斷。
當然,後果之一就是,後來他離婚了。當然,再後來他又有女朋友了。而且一個比一個年輕,一個比一個漂亮。不過,他是Bill Stone啊,他有多牛逼我還沒講完呢,照搬有風險,模仿需謹慎哦。
我們先把CCR放在一邊,來看看Bill
Stone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人吧。他接觸到探洞是大學時候,假期探上癮了,開學發現時間不夠,怎麼辦呢?工程系學生Bill Stone跑去了地質系,愣是說服地質系開設了一門探洞課程。從此,他探洞不但不需要請假,還可以掙學分!
畢業找工作的時候,Bill Stone覺得自己真心沒辦法數著假期過日子。轉行去職業探洞?不,他直接和找好的工作單位商量,一年只上九個月班,人家居然也就答應了。於是一年中九個月他在華盛頓某國家設計院做公務員,另外三個月則和US Deep Caving Team在各地探索大深度洞穴系統,尤其是是在墨西哥的Huatla平原。
Bill Stone是探洞,包括洞潛的主力。最開始覺得氣瓶太沉重的時候,他的解決辦法是設計更輕並抗高壓(400 bar)的複合材料氣瓶;然而即便如此,當氣瓶實在太多時,運輸仍然變成了一個大問題。
畢業找工作的時候,Bill Stone覺得自己真心沒辦法數著假期過日子。轉行去職業探洞?不,他直接和找好的工作單位商量,一年只上九個月班,人家居然也就答應了。於是一年中九個月他在華盛頓某國家設計院做公務員,另外三個月則和US Deep Caving Team在各地探索大深度洞穴系統,尤其是是在墨西哥的Huatla平原。
Bill Stone是探洞,包括洞潛的主力。最開始覺得氣瓶太沉重的時候,他的解決辦法是設計更輕並抗高壓(400 bar)的複合材料氣瓶;然而即便如此,當氣瓶實在太多時,運輸仍然變成了一個大問題。
1984年在Huatla平原探洞的潛水夫是這樣背瓶子的 |
探洞隊的一個成員來自美國海軍,他告訴Bill Stone,還有另一種可能。
Bill Stone 開始研究PLSS -- portable life support system,可攜帶式生命支援系統。就像前面說過的一樣,他在海軍的MK16和NASA的宇航服上下了很大功夫,但始終覺得無法滿足探洞的需求,於是決定自己做一個。
1987年,Cis-Lunar MK1誕生了 |
雖然看起來老土粗糙,和現在的CCR相去甚遠,但MK1可是全世界第一台有兩套完全獨立循環系統的CCR,而且它所含的過濾劑和氣體足夠一個人在水下呆上兩天兩夜。為了測試MK1,Bill Stone在佛羅里達的Wakulla
Springs(沒錯,就是WKPP所在的,後來JJ跟Casey在這裡創下洞潛世界紀錄的Wakulla Springs)水下呆了整整24小時。雖然有小說看,24小時恐怕還是蠻難熬的吧,而且,他不戴手套不冷嘛!
MK1的另一個特別之處,是它的憎水膜(hydrophobic membrane)分隔處理。Bill Stone採用了太空中常用的氫氧化鋰做二氧化碳過濾劑,此前從來沒有人在水下用過它,因為……它如果進水,會大量放熱甚至炸開,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……
說到這個憎水膜,Cis-Lunar被收購時論壇上還有這麼一段討論,可惜實在很難翻譯成中文:
說到這個憎水膜,Cis-Lunar被收購時論壇上還有這麼一段討論,可惜實在很難翻譯成中文:
樓主:“Cis Lunar活回來了?太好了,他家有好多東西我真希望我的Inspiration有啊!比如說我真心想要有Homophobic(憎惡同性戀)膜!”
圍觀群眾A義正詞嚴地表示:“不要搞歧視!沒這個膜可以做好負壓測試咧。”
圍觀群眾B熱心出主意:“哥們,科技不一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好辦法,比如homophobic膜……你有沒有試過說’不行‘或者’我頭疼‘?”
圍觀群眾C開始胡亂揣測:“homophobic膜是配合破掉的背板一起用的麼。。。”
圍觀群眾D看不下去了:“雖然說拼寫糾錯功能是不大好使,但我真搞不懂為什麼有的人能弄明白Haldean algorithm和VPM這麼複雜的東西,卻不會拼hydrophobic(憎水)膜!
中文繁體轉載編輯:CCRBase @ tw by Trimixman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